大象dx77.top回家导航_芒果视频mg22.xyz回家导航_免费18款禁用看黄入口app下载

首页
>企业推介>文化园地>文场笔苑
从吃“土灶饭”到烹“洋大餐”的六秩津彩(一)

75年中国风光无限,60年企业长歌未央。华夏巍然如山,春秋峥嵘,中国能建天津电建以砖土为笔,勾勒大国能源的蓝图,以风光为墨,用津典工程为时代树碑立传,雄浑落笔,一鼓作气,参绘大国宏伟画卷。

日月其迈,岁律更新。在这场以百年计的伟大征程上,我们有“风卷红旗过大关”的严峻紧迫,也有“风展红旗如画”的慷慨激昂;有“河出伏流,一泻汪洋”的豁然开朗,也有“又踏层峰望眼开”的使命召唤,从街头巷尾的“毛细血管”到跨越山河的“大动脉”,天津电建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竭的强大动能。

“等饭吃”时勇作为

重工业为主发展战略推动下的中国电力工业发展阶段(1949~1978年)

计划经济时期,我国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,为保证这一战略的实施,电力工业必须先行,因而早在1953年11月,中共中央在当时的燃料工业部的报告中批示:“煤、电、石油工业是国家工业化发展先行工业。”

1964年5月4日,中国能建天津电建成立。自此,我们踏入了电力建设国家队之列,一路筚路蓝缕、栉风沐雨、转战华北,完成能源电力建设重任,勇抗社会责任,参与到国家能源建设中,出色完成华北地区一批批新、扩建工程建设,为国家经济建设添砖加瓦。

水沟会战展风采

1958年,天津计划建一大型火力发电厂,厂址就选在“卫星工业区”——军粮城镇,天津电建(前身)听党号召、紧跟党走,勇担使命,坚强履约。

因技术落后、器械短缺,工期紧张,两千名职工全部参与到一号机组循环水管挖土方工作中。

当时,25岁的女职工谭军被任命为二排政治指导员,负责宣传报道和思想政治工作。为抢土方进度,她和男同志一样将两筐土摞在一起抬,常常是白天干一天,晚饭后接着挑灯夜战。

一天夜里,她睡得正香,被身边的伙伴儿推醒。只见身子底下尿湿了一大片的褥子,她的脸腾地红了。同伴点着她的脑门说:“傻样!看你累的,还愣着干嘛?”责怪中流露出心疼,随后又用毛毯遮盖住尿渍,几分钟后便发出鼾声,她因白天劳累,也很快坠入梦乡……

电建铁军就这样靠肩扛人抬,仅30多天,在盐碱滩上挖成了一条百米长的循环水沟,累计挖土5万立方米,如期完成工程重要节点,这就是闻名电力行业的“水沟会战”。

1968年9月29日军电一期全面投产,向共和国19周年华诞献上一份厚礼。1971年5月,二期工程全面竣工,军粮城电厂成为华北地区主力发电厂之一。

海河抗洪显担当

1963年8月1日至10日海河流域发生一次全流域性的特大暴雨洪灾。

“六三年,八月十四这一晚,天气恶化变了脸,狂风暴雨绞成团,天连水,水连天,九级大风把堤掀,卷起浪头象座山,澎起水花接上天……”这是天津快板书《抗洪凯歌》的片段。天津军粮城电厂工程、唐山电厂工程、下花园电厂工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停工影响,电力保供成为重中之重。

在灾害面前,天津电建员工积极响应号召,夜以继日,轮番战斗十几天,筑堤增高3米至5米,从几十米、几百米以外地方推、拉、背土方袋子。4个小时一班,轮流作业,没有任何机械可取代,劳动强度极大。大家日夜浸泡在泥巴里奋不顾身,争分夺秒地拼搏战斗,众志成城,齐心协力抗洪抢险,有效保障了工程进度。

1969年12月,“山散洞”项目——河北承德红峰战备电厂和蓟县红星战备工程完工。

1973年,天津杨柳青电厂3号锅炉安装了全国第一个直流锅炉。

1973年,全国首家、仅用8个月时间自行设计并计算出1400张图纸,制造了最大起重量80吨的下旋式塔式吊车。

1976年,北京东方红炼油厂自备电厂投运。

砖土如笔,标注时代。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,天津电建“电力建设国家队”以京津冀为注脚,传承红色基因,拼搏为魂、敢为人先,和时代同频共振,满怀家国天下,与大国崛起之路相互印证。

“找饭吃”时有绝招

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国电力发展(1979~1999年)

1978年,全国发电装机缺口达1000万千瓦(装机容量5712千瓦),发电量缺口达400亿度。

据职工张青年回忆,“那时候电力实在紧张,缺电到什么程度呢?经常拉闸限电,我们常说的是‘1234567’,也就是供电分级,特别重要的用户才保7天电。工厂生产用电是‘停三开四、停二开五’。还有‘56789’,大家得在5点、6点……9点错峰上班,真是缺电缺得没办法。”

公司也面临着“任务不饱和、干部职工吃不饱饭”的艰难困境,许多职工仍然住大草棚、搭敞篷车、吃糙窝头。当时流行一首打油诗,“远看是要饭的,近看是天津电建的”“有女不嫁建筑郎,家无余粮更无房”……

如何生存?如何发展?

公司不断转变观念,自我加压、创新模式、挑战极限。

业务纵向一体化。电建铁军义无反顾地走出华北,承接全国各区域施工项目,1997年9月,公司承接云南曲靖两台200兆瓦机组调试项目,成为走出华北的标志性工程。在搞好华北和天津建设的同时,承担自身基建工程,面向社会承揽工业和民用建筑,既补充了施工任务不足,也为市场参与社会竞争积累了有益经验。1984年,公司开始实行“百元产值含量包干制”,经济效益逐年提高,1988年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,并连续五年总产值超亿元。1993年度,天津电建共装机90台,总容量500.315万千瓦,机组安装总容量居全国之首。

产业横向多元化。公司兴办养鸡场、养猪场等,每年提供鸡蛋10万斤、猪100多头、鱼6万斤,大大改善了职工的生活;增加三产,开办服装厂加工劳保用品,汽车修理厂承揽机修业务,开发经营“旅游+餐厅+招待所”专线,日用百货经营部、赤峰商店和舞厅面向社会开放,不仅解决了就业和生存问题,还奠定了“缔造精品、用心服务”的企业文化底蕴。

首创中频弯管机领跑行业

1976年,天津电建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液压推弯式中频弯管机床设备,并参与制定了中频弯管工艺规范,解决了1974年我国第一台325兆瓦大型火电机组安装时遇到的“大直径厚壁耐热合金钢管的弯制”难题。

该项研发工作由原公司修配厂许其亨、赵家桐二人提议,与河北工学院、华北电力学院成立三结合设计小组,于1975年2月份开始连续奋战48天,完成施工设计。1975年5月20日,一台共同协作设计、制造、安装、调试的大功率、中频弯管机终于诞生。

ZW-813中频弯管机的问世,大容量机组配套弯管成为可能,使过去的七、八道工序减化成一道工序弯成,提高工效4倍,减轻了体力劳动,改善了劳动条件,提高了产品质量,在技术上是质的飞跃。它同我国长期沿用的地炉弯管有质的区别,无论外观和内在质量,两者都无法比拟。

据1985年至1988年不完全统计,中频弯管机曾为全国十四个省市十七个电建单位十九个电厂的45台大型机组进行管路弯制。

1978年3月,在全国首届科学大会上,可控硅中频液压弯管机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。

1982年5月11日至16日,国家对中频弯管进行技术鉴定,肯定了中频弯管是今后发展的方向,并草拟了中频弯管工艺标准。

决胜秦皇岛热电扬名立万

1993年,为扭转北京严重缺电的局面,遵照时任总理李鹏同志的指示,华北电管局党组提出“9511工程”总体规划。

1991年1月6日,《天津日报》报道公司承建的秦皇岛热电厂正式开工,“9511”攻坚战——“秦皇岛之役”正式打响。

该项目烟囱有143米高,而且是三管集束烟囱,设计复杂、施工难度大。通常情况下,修建这么高的烟囱应该搭个与烟囱同高的脚手架,但是这样工期就会较长,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。秦皇岛建筑工程处主任季明修心里非常着急,熬了几个通宵,想到了不搭脚手架,而是采用液压泵逐次提升的办法施工,同时处理好管道的材质和长短问题降低施工难度。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确效果很好,最多的时候1天能修3米,最少的时候也能干上2米7,看着烟囱一天天变高,大家的干劲也特别足,“这种方法比上脚手架的方式,工期提高了3至5倍。”

季明修还带领全班80名同志,编制了《创窗口工程达标措施细则》,精心组织、精心施工,以比同类工程少三分之一的人力提前两个月工期的速度,出色地完成了机组安装任务,创造了“质量优、速度快、投资省、环境美”的京津唐电网“窗口工程”,华北局副局长李昌富在部分省局质监站会议上说:“整机移交生产做得好,要以秦电工程为标准。”

1号机组提前209天发电,2号机组提前半年投产,3号机组1995年并网投产,4号机组(30万千瓦)1996年并网投产,并被当时的电力部命名为“达标投产机组”,列当时全国9台达标投产机组之首。

4台机组的顺利投运,大大缓解了京津唐地区严重缺电的局面,助力“9511工程”一期目标如期实现,也为天津电力建设公司打了一个基建翻身仗,声名远扬全国。

1994年5月,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天津电建题词,“装机五百万再作新贡献”。

1980年10月公司承接唐山陡河电厂三、四期工程,三期工程荣获“国家优质工程奖”,实现了天津电建国优奖的突破。

1989年,天津大港电厂3号机组首次安装闪蒸海水淡化装置。

1996年,天津杨柳青电厂5号锅炉首次应用1025吨/时液态排渣炉技术。

风雨三十载,装机500万。一项项工程构筑了公司由“计划经济”转入“市场经济”的一块块重要里程碑。公司用一颗颗璀璨的电力明珠,表达绿叶对根的情义,靠着实实在在的努力,一步一个脚印,为祖国电力建设事业增添了光辉的一页,令人回味,令人鼓舞。

(未完待续)

赣榆县| 平山县| 嵩明县| 灵宝市| 黄平县| 郑州市| 磴口县| 巴彦县| 额尔古纳市| 特克斯县|